杨柳抽新芽,春山染黛色。当二十四节气的指针转向清明,天地间便浸润在“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”的诗意中。作为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特殊存在,清明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人的追思,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。

清明时节,正值春回大地、草木萌发之时,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作“踏青节”“祭祖节”和“三月节”。历经千年,许多传统习俗得以传承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习俗一:踏青。清明踏青始于唐代,古称“探春”或“寻春”。人们脱去冬衣,结伴而行,既为吐故纳新、强健体魄,更因深信春山春水可涤荡晦气,如今也成为一种亲近自然的诗意仪式。

习俗二:祭扫。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,其习俗由来久远,能够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 是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

习俗三:插柳。柳条插土即活,生命力极其顽强。人们在踏青时会随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以拿在手中把玩,或者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以带回家插在门楣或屋檐上,寓意着挡住疫病。

习俗四:放风筝。风筝被称为“神灯”,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习俗五:吃寒食。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源于古代寒食节,最初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,只吃冷食。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,吃寒食成为清明节传统的一部分,体现了对先人的追思和传统文化的传承。
